似「煙」的人生

smoking

傳道書的主題是「虛空」人生,傳道者一開始以「虛空」一詞來描述人的一生是「虛空」。「虛空」這個字在希伯來文的圖像是「煙」、「氣」、「蒸氣」,象徵短暫、抓不住。「煙」是短暫的、不能持久的、不定向的、不扎實、難以捉摸,有些煙是污穢的、帶有惡臭讓人難受的。中文將此字翻譯為虛空,很容易讓人誤解這個字的原意,也容易讓人誤會是佛教所說的空,因而讀錯整本傳道書要表達的意思。

虛空的人生不是說人生沒有意義,而是虛空的人生是似煙的人生,人生就像煙、蒸氣一樣,很快就消失了,人想要抓也抓不住。人隨著歲月的增長,特別容易感嘆「光陰似箭、歲月如梭」,日子如飛而去,從前的少年郎、美少女怎麼一下子就變成老公公、老婆婆了。傳道書的作者所羅門王在當時是最有智慧的人,享盡人生的榮華富貴,但是年老的時候卻感嘆人生苦短,雖然他有大智慧,但很多事情還是不明白,很多事情想要抓住,但想要抓住的東西像「煙、氣、蒸氣」一樣,一點都抓不住,人生轉瞬就消失了。

傳道者談及人生有各種「蒸氣現象」,上帝的賞罰律是蒸汽現象,好人沒有得到神的賞賜,惡人沒有得到懲罰,上帝的作為是難以捉摸的、難以明白的。勞碌積財是蒸汽現象,有的人為了賺錢而賺錢,勞碌沒有任何目的,賺得的財富象蒸汽一樣無定向、漫無目標。享樂是蒸汽現象,享樂是神所賜給人的禮物,但享樂帶來的快樂也不持久。衰老是蒸汽現象,人會衰老是擋不住的自然現象,人想要抓住青春,但也不敵歲月留下的痕跡。衰老的過程就像蒸汽一樣,不能掌控也抓不住。人生是蒸汽人生,短暫的七八十年,很快就會蒸發消失。摩西說:「人一生的年日不過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,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,轉眼成空,我們便如飛而去。…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。」(詩90:10-12)在虛空的人生中,我們需要從上帝而來的智慧,聰明的過生活。這也呼應了傳道者的結語: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,總意就是:敬畏 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」(傳12:13)

柯達軟片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詞:「Konica~卡拉!它抓的住我。」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,因此人總是想要想盡辦法紀錄、保留美好的瞬間,拍照就是最好的方式,讓人可以將美好時光定格起來。現在的科技更發達,不只使用相片來記錄,很多人會藉由錄音、錄影拍vlog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,留下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的生命足跡,而不是「船過水無痕」的虛空人生。

人生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想要抓住的:青春、健康、家庭、配偶的心、兒女的心、金錢、權力、地位、名聲、學位、人的喜愛…。這些東西很吸引人、很美好,我們想要抓,但這些東西卻像「煙」一樣的抓不住,這也提醒我們,要更珍惜神所賜給我們的每一天,時常以感恩的心來感謝上帝的賞賜,以積極的態度來過每一天的生活。

多年前有一部廣告詞令人印象深刻:「要將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。」對基督徒而言,要將時間花在明白上帝的旨意,實踐上帝的吩咐,成為合神心意的人,那麼我們的一生就不虛此行了。

保羅和雅各的「因信稱義」有何不同?

justification


現在仍然有些基督徒搞不清楚保羅的「因信稱義」和雅各的「因行為稱義」有什麼不同,在自己的腦補下,做出了得救除了信心還需要加上行為的結論,結果犯了重大的神學錯誤,陷入教會歷史著名的「半柏拉糾」異端之中。

其實好好讀聖經,就會發現,保羅和雅各所講「因信稱義」兩者用法在對象與定義上都不一樣。

首先,是「稱義」方面的不同(「誰」說好呢?)

我們要先從聖經的上下文來看:

保羅在羅馬書5:1提到的「因信稱義」是人藉著信靠耶穌,與神和好。保羅的「因信稱義」講的是「得救」,是神人關係,「稱義」是「神說人好」。

雅各在雅各書2:14-26講的「因行為稱義」,是人因著有好行為,別人說你好。雅各的「因行為稱義」講的是「見證」,是人人關係,「稱義」是「人說人好」。

雅各書的寫作對象是猶太基督徒,鼓勵猶太基督徒信主後要有好行為,耶和華看內心,但人看外表,人看不到你內在的信心,所以要有外在的好行為、好見證來見證內在的信心。雅各書可以說是行為指導手冊,提醒基督徒信主後的行為見證。

這道理很簡單,當一個人發現你曾經送過手機、鑽石等禮物給妻子,然後說:「你好愛你老婆啊!」這就是別人從行為看到了你對妻子的愛。

當你說你信上帝、愛上帝,但人看不到,人只能看到你的外表,看你的行為。有人會說:「這樣啊!你說你信,你『證明』給我看啊!你若真信,就要有行為來證明了你真的信上帝啊!」

不過,送手機、鑽石就真的表示老公的心真的愛老婆嗎?人看不到內心,所以只能從外在行為來評估,但上帝卻能鑒察人心,上帝不需要從行為才能證明信心的真假。

簡單地說,保羅和雅各所講的「稱義」是不一樣的,保羅講的是「得救時被上帝看為好」,雅各講的是得救後「要有見證,被人看為好」。

其次,是「信心」方面的不同

從上下文來看,還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:

保羅的「信」指的是「信靠」,「因信稱義」的意思是藉著「信靠」耶穌,上帝說我們好,義就是好,上帝看我們好、無罪。

雅各的「信」指的是「知道」,因此,雅各才會說鬼魔也信耶穌(雅2:19)只是信的膽戰心驚,但我們都知道鬼魔是「知道」耶穌,絕對不是保羅所說的那樣「信靠」耶穌或約翰所說的「接待」耶穌。

雖然二者都使用「信」字,但仔細一點看上下文就知道定義不同,所以就不要再混為一談了。就像「屢試不爽」和「心情不爽」雖然都是「不爽」的用詞,但意義並不相同,混為一談就不對了。

結論是,保羅和雅各講的「因信稱義」,定義不同、對象不同、關係不同、事件不同,不要混淆不清。從聖經的一致性來看,上帝藉著兩位使徒啟示我們,在上帝無條件的愛之下,我們單單靠著信心被上帝稱為義而得救,而得救後的基督徒生活也很重要,行為上要有好見證,讓人能稱我們為義,將榮耀歸與天父上帝。

牧師和傳道有什麼差別?

404316420 10220952983409188 6902606001099167548 n

常常聽到弟兄姐妹問:「牧師和傳道有什麼差別?牧師和傳道做的事情似乎都差不多,為什麼還有名稱的區分?是在於薪水的不同嗎?禱告的力量不同嗎?職位高低的不同嗎?負責的工作不同嗎?」

使徒時代新約教會後期,教會已經發展出了「使徒-長老-執事」三級的制度。使徒到一個地方開拓了教會之後,按立長老負責牧養教會,另外也會選立執事來協助長老。套用到現在一般的教會來看,當時負責牧養教會的長老就像是現在的牧師,而當時協助長老牧養的執事,則像是現在協助牧師牧養的傳道,也就是說「牧師負責牧養教會,傳道協助牧師的牧養」。

宗教改革之後,更正教會非常看重正確的傳講聖道與施行聖禮,將這兩項視為正統教會的最重要的標記。因此傳統主流宗派,如信義會、長老會、聖公會與衛理公會中,牧師主要負責講道與聖禮的施行,傳道則協助牧師的牧養,傳道若要講道和發聖餐,需要經過牧師的遮蓋、授權與督導。換個角度來說,當傳道被認為有能力獨立且正確傳講聖道與施行聖禮時,便獲得了按立為牧師的資格。

不過,台灣還有很多獨立教會,在教牧制度方面比較自由,不一定和傳統主流宗派教會一致,牧師與傳道的分工可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,至於傳道如何獲得牧師的資格與條件,就要看該堂會的制度是如何規定的了。

耶穌是真光

light

 
這次再次上「約翰福音」的課,對耶穌的認識更加立體清晰,但同時也對「約翰福音」的內容感到驚奇。「約翰福音」很特別,前半部就七篇講論和七個神蹟,這些應該出於作者的特意挑選。

在這些「約翰福音」所載耶穌的談論與神蹟中,可以感受一種越來越緊繃的戲劇張力。耶穌與傳統猶太宗教的對立越來越嚴重。如同序言所說的,「光照在黑暗裡,黑暗卻不接受光」。光暗的對立越來越嚴重,以至於耶穌走向十字架幾乎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。

光照在黑暗裡,耶穌和猶太人中看來敬虔有學問的人對話,但是他們卻因著傳統的摩西律法而蒙了心眼,無法接受耶穌的真理與恩典。反而是一般無知的平民與被歧視的外邦人,因著單純的信心,接受了光照。

耶穌和當時的猶太宗教人物之間顯示了一種光與暗的對立,暗是無法理解光、不願接受光、但也不能勝過光的。敬虔的法利賽人抨擊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病人,指責他違背了上帝的律法,看似維護了上帝的話,其實是拒絕了上帝的話。

耶穌在這對立中,看似違背了律法外在的明文規定,但實則滿足了律法的內在本意精神~律法是為了人的好處而設立的。更特別的是,耶穌以此更顯明了他是超越的,是上帝的兒子。

變水為酒的神蹟、和尼哥底母的對話、生命的糧的談論等等,一步步地揭示了光暗的差異與對立,並且越來越向著激烈的衝突邁進。

這次看「約翰福音」的內容,好像看戲一樣地引人入勝,讓我感到越來越緊張。耶穌明明知道祂的話和神蹟,會深化祂和猶太人之間的緊張關係,但耶穌卻沒有退縮。即使眾人都知道未來要面對的逼迫的結局,但耶穌卻勇敢堅定地向著十字架的結局前進。

為什麼耶穌這樣地堅定向著十字架邁進呢?因為他遵行差他來者的旨意(約4:34),為了完成上帝的愛,為了救贖罪人。最終,耶穌走向十字架,彰顯了上帝那既有恩典又有真理的榮光,我們也從基督的十架受難中領受了上帝恩上加恩的豐滿祝福。

讀「約翰福音」體會上帝無條件的愛

j

最近讀「約翰福音」,除了有與以往不同的更深認識外,還伴隨著一種奇妙與美好的感覺。

耶穌在迦南婚宴中,將禮儀用的缸中白水變為餐桌上的香醇美酒,超越了律法的嚴苛規定,使人經歷了更好的饗宴。

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,超越了地上感情和肉體的飢渴需要,使人經歷了屬天活水的滋潤滿足。

耶穌五餅二魚的神蹟,超越了眾人的飢餓和缺乏有限,使人經歷了飽足與豐盛有餘。

我真的覺得成為基督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,因為耶穌的福音是多麼的美好:可以品嚐人生的香醇,可以得著滋潤滿足,可以天天經歷豐盛有餘。

讀「約翰福音」,讓我真的體會上帝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。「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,使我們藉著他得生,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。」(約4:9)

什麼是「自然神論」?

什麼是自然神論

有一次和姊妹們在嘉義吃號稱媲美鼎泰豐的小籠包,旁邊剛好坐著一群說英文的白種人,姊妹們要我邀請這群人一起來聚會。我操著不流利的英文邀請他們來教會,結果他們一致的反應是,他們不相信耶穌。於是我想邀請他們更多認識耶穌,但他們都拒絕了。坐在我旁邊的姊妹居然非常吃驚,因為他以前以為外國人都信耶穌,沒想到原來外國人也不都是信耶穌的。

其實我們要破除外國人就是基督徒的迷思,其實現在仍有很多高鼻子、說洋話的西方人還沒有信耶穌。

甚至,我們以為已經信耶穌的西方人,再深究一點,他們的信仰有可能不像我們所想像那樣。

例如,我過去曾以為美國開國元勳都是虔誠愛主的基督徒。鼎鼎大名的富蘭克林就是其中之一,他的肖像被印在100美元的鈔票上,然後美元鈔票上還有一句話「In God We Trust」,理所當然地會自然聯想他就是一位信靠耶穌的基督徒。但是後來我才知道,他在1776年的自傳中曾經說明,他是一位「自然神論」者。從這「自然神論」的說法可以知道,他其實只是一個自許開明的掛名基督徒,他並非正統的基督徒,因為他不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,甚至認為聖經中的那些神蹟奇事都是迷信。

什麼是「自然神論」呢?簡單來說就是:上帝像是個鐘錶師傅,創造了時鐘以後,就不管他了,讓時鐘自然運行。也就是說,上帝創造了世界後,祂就下班了不管人類了,之後就讓世界按著自然律、因果律運作。所以自然神論者雖然相信世界為造物者上帝所創造,但這個世界是以科學的自然律運行,沒有甚麼神蹟奇事或是救贖恩典。

自然神論曾經在十七、十八世紀風靡英法地區的上層知識份子,包括美國的富蘭克林、法國的笛卡爾、伏爾泰、德國的康德等人。他們普遍認為基督教的真正精神是博愛、鼓勵世人行善、持守倫理道德,聖經中的耶穌對他們來說只是個道德的楷模。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也是位「自然神論」者,他甚至還出版了一本新約聖經,被稱為Jefferson Bible,他將新約中他認為迷信的篇幅都刪掉,他強調以科學精神來看待古老的聖經,因此在「傑弗遜聖經」中沒有天使報喜與童女懷孕的記載,甚至沒有也提到耶穌的復活。傑斐遜想要告訴世人的是,耶穌是一位偉大的老師,而耶穌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博愛和服務的道德觀。

就正統基督信仰來看,這些「自然神論者」人雖然可能立意良善,甚至自稱是基督徒,但卻是假基督徒、並未重生得救,因為他們不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,不接受基督的道成肉身,沒有憑著信心來得著稱義的恩典,也沒得著在主裡的新生命。他們那種高舉自己的理性過於聖經的作為,顯示了高舉自己智慧甚於上帝的啟示的驕傲與不信。換句話說,當我們去傳福音時,也當留意,對方即使說是基督徒,也可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,因為他們還不認識耶穌,未得著重生,仍然需要我們向他們傳揚基督福音,傳遞傳正的聖經信仰哩!

Copyright (c) 十架福音宣道會 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ed by themescreativ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