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牧養?

牧養1牧養2
 
我出社會不久後信耶穌,當時對信仰非常火熱,穩定參加主日、小組、晨更禱告會。有一天一位青少年問我,能不能當他們青少年團契的輔導。對於什麼是輔導、輔導要做些什麼我還不是很清楚,而且我的信仰還模模糊糊的,我都需要有人帶領更多的學習了,怎麼輔導他們呢?不過在他們的熱情邀約下,我還是答應了,但內心感到很徬徨無助。我曾經問過牧者輔導要做些什麼,他說就陪伴。不過在陪的過程中,心裡總感到不踏實、虛虛的。每週的聚會進行方式是所有青少年先一起敬拜,再進行分組聚會,在小組內破冰、代禱。每周跑完這些流程就算是聚完會了,總覺得有不足之處,雖然擔任輔導,但似乎沒發揮什麼功能。

後來才明白不僅是全職傳道人要做牧養的工作,小組長和輔導也要牧養組員,幫助他們在小組裡成長。我曾問一些牧者什麼是「牧養」?聽到的答案都無法真正解答我的疑問,還是不懂什麼是牧養,要怎麼牧養。

牧養事工的真正內涵,可以從約10:10來看「耶穌說:我來了,是要叫人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」牧養事工分為兩部分:

1、使羊得生命(另參:加2:20)
2、使羊得豐盛(另參:可4:20)

首先,「牧養」是讓人清楚明白他已經重生得救了,有新生命可以開始新生活,受洗只是信仰的開始,往後的信仰生活都要不斷信靠耶穌,讓「基督生命」在我裡面長大成熟,結出聖靈的果子。

此次,「牧養」是讓人得活得豐盛,豐盛的意思是多、不同,好還要更好、多還要更多。信主後恩賜才幹得以發揮,生活多采多姿,有一群彼此相愛的主內肢體,一同經歷福音的大能,向未信者見證上帝的又真又活。

我們要常常思考如何讓羊得生命、讓羊更豐盛。當然自己的生命也要不斷靠主長大,生命也要更豐盛,如果自己的屬靈生命很幼稚,生活貧乏無聊單調,如何帶領弟兄姊妹一起經歷上帝的生命、豐盛呢?

「牧養」,就是帶領弟兄姊妹一同來得生命、得豐盛,讓小羊成為大羊,讓瘦羊成為胖羊,讓病羊成為健康羊,讓悲傷羊成為喜樂羊,讓貧困羊成為富足羊。靠著上帝的恩典,我們一起來牧養吧!

耶穌給基督徒最重要的吩咐是什麼?

大1最重要2

一個人要離開世界以前講的遺言,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,也期勉世人能夠從過來人的領悟活得更好。耶穌復活升天前留下一段重要的話,是祂給每位基督徒最重要的吩咐:「所以,你們要去,使萬民做我的門徒,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。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,我就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」(太28:18-20)

這是耶穌給每個基督徒的「大使命」,是每個基督徒都要去實踐的,為了方便記憶,大使命可以分為兩個任務:領人歸主、帶人成長

有些教會忽略「大使命」,甚至有些信徒從來沒聽過「大使命」,有些信徒對於「大使命」的態度是「旁觀者心態」或「消費者心態」,認為實踐「大使命」是傳道人的事情,他們只要奉獻支持或提供意見就好。尤有甚者,出錢的信徒認為自己是老闆,傳道人是僱工,應該要受他們的指揮去傳福音。這都忽略了耶穌的吩咐是給每個基督徒,要一起同心、同工來救人靈魂。

耶穌不願一人沈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得救,得著主裡的新生命,過一個豐盛的人生。讓我們承擔大使命,成為福音的使者,使人因著我們得著今生與來世的盼望。

信和不信有什麼差別?  

信1信2

過年期間和久未謀面的同學見面聊聊近況,他提到讀研究所時,教授和同學是基督徒,曾邀請他參加幾次教會活動,基督徒給他的印象是滿樂觀的。我聽到他對基督教似乎有好感,趕緊問他:我可以帶你一對一認識基督教,你願意一個禮拜花一個小時共六次來認識嗎?他說目前還沒有興趣,接著問我:「你覺得信跟不信有什麼差別?」我說信耶穌讓我人生更有方向,心裡更踏實,有個穩定的力量,此外,以前我很怕死,現在知道死亡不可怕,因為我有永生,死了就像睡了,是與愛我的天父永遠同在。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到底「信跟不信有什麼差別?」這實在是個很好的問題。

耶穌為什麼要來到世上?祂來到世上有什麼目的?耶穌親口說祂來到世上的目的是:「我來了,是要叫人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」(約10:10)耶穌要給信祂的人兩大禮物:生命、豐盛,這禮物帶出來的效果不只在今世,還延續到來世,耶穌叫信祂的人「在今世得百倍,在來世得永生。」(可10:27-29)

得生命可以分為現在和將來,現在就重生,可以活出「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」的新生命,還有將來得永生,有永恆的生命與天父同在。
得豐盛是什麼意思?更多和多樣;除了多,還要不同、有變化,這就是豐盛。

以前我的生活很單調,甚至可以說是某種「貧乏」,外出吃飯只固定吃一家店,而且每次都點一樣的東西,連續吃好幾個月都吃不膩。但有位朋友不一樣,每次都要找不同的餐廳,點不同的餐點,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樂。若以此比較,在吃方面,我體會到的豐盛度是一分,那麼他大概有十分吧!後來在他的潛移默化下,我慢慢地嚐試新鮮事,我在吃的方面,豐富度也慢慢加分了。現在看以前的自己,實在是太無聊了、太貧乏、太無趣了。

每個人要的豐盛不一樣,有人要的是戶頭數字不斷增加,有人要的是夫妻感情更好,有人要的是博覽群書。豐盛就是好還要更好,多還要更多,要不單調有變化、多樣性。

耶穌要給信祂的人:得生命、得豐盛,有些基督徒信了耶穌,活的跟不信主時沒什麼兩樣,信跟沒信有什麼差別呢?沒有得到耶穌所賜的生命跟豐盛,實在很可惜。耶穌已經給每一位基督徒這麼美好的應許,信祂的人有新生命,開始過新生活,能享受上帝預備的一切豐盛,讓我們一起來體驗這美好的人生宴席吧!

服事者要在哪四方面裝備自己?  

預備1預備2
 
我受洗不到一年就到神學院接受裝備,在課堂上聽著同學口沫橫飛的討論三位一體,心想這是什麼,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,更令人焦慮的是都聽不懂。當時身心壓力都很大,一方面要讀很多艱澀難懂的書,一方面要到教會實習,面對複雜的人事,猶如誤入叢林的小白兔,等著被野獸吞吃。事奉的路上跌跌撞撞,差點三振出局,對上帝失去信心,甚至想要放棄當基督徒。不過上帝實在憐憫我,讓我有機會重新學習、調整心態,明白當初跌那麼慘的原因是,光有熱心是不夠的,還需要整全的裝備、系統的學習、實際的操作,才能在事奉的路上走得更穩健。

古人說萬丈高樓平地起,在教會的事奉同樣是要一步一步的學習、穩扎穩打,先學習帶領一對一,再學習帶領小組,之後才能帶領更多人,如果連10個人都帶不了,怎麼可能去帶領50個人,太快越級打怪是很容易陣亡的,比較踏實的做法是先練好基本工,慢慢發展,累積服事的能力,往後才能承擔更重的服事。

耶穌30歲出來傳道,開始在加利利傳福音,滿有聖靈的能力,名聲傳遍四方。以世人的眼光來看,耶穌似乎是橫空出世,殊不知耶穌為了能夠好好的服事上帝,完成上帝的呼召,早就預備自己達三十年之久。

聖經對於孩童耶穌的記載不多,耶穌十二歲和父母上耶穌撒冷過逾越節,在聖殿中和老師學習討論,眾人都稀奇他的聰明和應對,和父母回到拿撒勒後,聖經提到「耶穌的智慧和身量,並神與人喜愛他的心,都一齊增長。」(路2:52)耶穌正式出來傳道前的三十年,他在四方面預備自己和不斷成長:

1、智慧的預備
2、身量的預備
3、與神的關係
4、與人的關係

耶穌是上帝的兒子,為了事奉上帝,完成上帝的旨意,都要花這麼長時間裝備自己,全方位的提升成長。身為普通人的我們,實在需要花時間好好的學習,操練事奉技能,知道自己有哪裡不足,不斷的學習成長,讓自己能更好的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。
 

什麼是宣教?

投影片1投影片2投影片3

前幾天在路上等紅燈準備過馬路,突然有兩個女生跟我講話,並隨手將一張DM送給我,邀請我在某個禮拜天晚上到他們教會聽福音,單張背面還有小故事可以看看。我心想,他們真是積極啊!不過,他們怎麼沒有直接跟我「傳福音」,當下就跟我介紹耶穌,我要信或不信,他們馬上就知道了,而不需要等到某天到他們教會聽福音。

教會常常在講宣教,什麼是宣教呢?教會開辦課輔班是宣教嗎?教會開吉他班是宣教嗎?基督徒到泰北開孤兒院是宣教嗎?基督徒到東京賣珍珠奶茶,和客人建立關係是宣教嗎?

要回答這些問題,我們要先明白宣教的定義,宣教有狹義和廣義的定義:

1、宣教的狹義定義:
向不同地域、語言、文化的族群傳揚基督,建立教會

依徒1:8「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做我的見證。」依遠近分為三種見證基督、傳揚福音的類型: 

M1:同文化,猶太全地 
M2:近文化,撒瑪利亞
M3:跨文化,地極

傳統稱M1事工為「佈道」,M2、M3事工為「宣教」
我向台灣人傳福音,這就是M1佈道(同文化),我到大陸傳福音,就是M2宣教(近文化),我到日本傳福音,就是M3宣教(跨文化)

2、宣教的廣義定義:
向未信者傳揚基督,建立教會。
在這個定義下,教會和個人的佈道事工,也算是宣教。

從宣教的狹義和廣義的定義來看,宣教是向不信的人,傳揚耶穌是基督,傳揚使人得救的福音,讓不信的人變成信的人,並且在當地建立教會。

基督徒可以藉由各種方式和未信者接觸、建立關係,但如果沒有提到「耶穌基督」,沒有傳福音,還能說是「宣教」嗎?基督徒辦學校、做慈善、賣東西,慈濟不也這麼做嗎?慈濟也辦慈濟大學、慈濟醫院、賑災不落人後。從慈濟大學畢業的學生就會信佛教嗎?從中原大學畢業的學生就會信基督教嗎?

上帝要我們用諸般的智慧與非基督徒接觸,並且常做準備,以溫柔敬畏的心隨時分享盼望的源由,「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」是我們得救的盼望,提到基督救恩才是宣教。保羅勉勵我們「不以福音為恥;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。」(羅1:6)每個基督徒都是「宣教士」、「傳道人」、「佈道者」,耶穌已經將大使命託付給我們了,就讓我們成為恩典流通的管道、祝福的器皿,成為神人之間祝福的橋樑。

上帝長怎麼樣?

上帝上帝2

自古以來,很多藝術家憑藉著自己的想像創作出上帝的畫像、雕像。其中米開朗基羅的〈創造亞當〉更是劃時代的經典,至今仍是許多人創作的靈感。〈創造亞當〉裡的上帝是一位白鬍子、強壯的男性,祂伸出手指靠近亞當,似乎在觸碰的瞬間,一個用土做成的泥人會成為有生命氣息的活人。
 
米開朗基羅將上帝的樣子鮮明的呈現在眾人面前。那麼,上帝到底長怎麼樣呢?上帝長得像人一樣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嗎?創世記提到「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、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」(創1:26)如果上帝的形象是男性,那祂如何按著祂的形象造出女性呢?撒瑪利亞婦人和耶穌討論敬拜上帝要在哪裡,耶穌說:「神是個靈,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。」(約4:24)既然神是個「靈」,上帝就是無形無象人看不見。
 
如果上帝只有兩個眼睛,祂如何遍查全地?如果上帝只有兩個耳朵,祂如何垂聽億萬人的禱告?如果上帝只有兩隻腳,為何大衛要說:「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?我往哪裡逃、躲避你的面?我若升到天上,你在那裡;我若在陰間下榻,你也在那裡。」(詩139:7-8)我們所信的上帝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在、無所不能的全能神,祂是無始無終且創造萬有。
 
當我們在問上帝的「形象」,不要落入一種上帝有外表樣子的迷思,耶穌清楚的說神是個「靈」,靈是無形形象、看不見,上帝是神不是人,祂不需要肉體。那麼上帝按著自己的「形象」造人到底指的是什麼?弗4:24提到「並且穿上新人;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,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。」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照的,上帝的形象是「真理的仁義」和「聖潔」,很明顯地指出,神的形象不是指人的外表,講的是「人的內在」,上帝將祂仁義和聖潔的屬性放在人裡面,使人也有這美好的性情。

Copyright (c) 十架福音宣道會 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ed by themescreativ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