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僕之僕和普世牧首
基督徒寫信最後通常會屬名主內末xx,末肢xx,謙卑的表達自己是上帝的僕人,是主內肢體最小的。
天主教教宗在發布教宗詔書開頭的屬名,會寫上「眾僕之僕」這個頭銜。為什麼教宗會自稱「眾僕之僕」,其實這個頭銜是來自於權力爭奪戰。
在古代教會後期,教會分為五大教區,各教區的牧首(負責主教)理論上彼此是平等的、互相尊重的。不過,當時東方教會有四大教區,明顯以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為首。西方教會只有一個教區,自然以羅馬主教為首。
中國古語說「一山難容二虎」。當時基督教會的最高代表或最高領導是誰呢?因此,君士坦丁堡主教與羅馬主教實際上常常有互相爭競比較的言行舉止。
在第六世紀時,東方教會的君士坦丁主教自稱為「普世牧首」,意味著他是普世教會牧者的頭。頗有凌駕五大教區之上,要各地教會牧者都順服於他的味道。
西方教會的羅馬主教大貴格利可就不樂意了,若君士坦丁堡主教是普世牧首,那羅馬主教豈不是就在他之下?
大貴格利很聰明,他對外則自稱為「眾僕之僕」,這稱號剛好和「普世牧首」字面意義相反。
不過,這稱號看似非常謙卑,但若對聖經略為認識,便知道在針鋒相對的背後,還有著更深的意思。聖經馬太福音10:44「在你們中間,誰願為首,就必作眾人的僕人。」
熟悉聖經的人一聽就知道,大貴格利自稱為眾僕之僕的意思,是他「願為首」。若當時有投票,各地牧者看到了「普世牧首」和「眾僕之僕」會將選票投向哪邊,讓誰當領導人呢?
我試著揣想,以我這懷抱著軟弱自私人性的小小牧者,大概會選「眾僕之僕」這邊,至少聽起來沒那麼盛氣凌人,感覺被這位領導人尊重。
後來的歷史發展也證明,在針鋒相對的權力爭奪之下,這位「眾僕之僕」得到了不少的支持,獲得了曠古的地位與影響力,甚至被教會歷史稱為「第一位教皇」。
歷史總是不斷重演,十二門徒跟隨耶穌,每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,就有這類爭當老大的事情。或許在現今的各地教會中也在重演這領導權之爭。這歷史的故事與耶穌的教導可以讓我們有所啟發,誰願為首,就作先眾人的僕人,向人加強的自己「僕人」服事,而非向人強調自己「為首」的地位。